Skip to main content

55. 中美职场沟通差异和技巧 | 用三明治沟通法表达否定 | 怎么更加高效的 1 on 1(嘉宾:陈然)

Watch it on Youtube. Or listen on your favortie podcast app.

Show note

在这期节目里,我和 Tubi/比图科技的陈然聊了中美公司职场上沟通的差别,陈然分享了很多他的经验和 Tips。陈然同时也是知乎上的大 v,所以在沟通和分享方面有很多经验。

语言方面,我们聊到,怎么运用三明治沟通法去舒舒服服的表达否定。为什么说英文中的很多问句,其实他们都是祈使句? 如何应对北美职场中褒义词语的通货膨胀?

我们也讨论到了中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一些误区。你该向你的 manager 直接了当的提出升职加薪的要求吗?你在和你同事 1:1 怎么更加高效的沟通?

希望这期节目可以帮助到在学校和职场里的你。如果你有问题,也欢迎留言。

嘉宾:   陈然 Tubi  https://www.zhihu.com/people/chenran

李丁整理的求职清单:https://www.liding.page/jobs

和我闲聊半小时: https://www.liding.page/1on1

  • 0:00 本期预告
  • 5:15 中英文沟通的出发点的差异
  • 11:42 三明治沟通法 来委婉的表达否定
  • 20:50 英文的问句也是祈使句?。
  • 27:20 口音重要吗?
  • 30:30 员工是成年人
  • 37:00 怎么升职?
  • 42:58 上期回顾:公司刷题面试的原因
  • 46:20 下期预告:元宇宙

制作团队

  • 李丁泽宇
  • Pengdi Zhang
  • 郭煜
  • 林旭辉
  • 张甜瑾

Full transcript text

李丁:大家好,欢迎来到新的一期李丁聊天室。今天我们请到了在 Tubi 工作的陈然。陈然你好!

陈然:李丁你好!

李丁:今天我们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是中美公司之间的一些沟通方面的差异。这就包括了语言文化和其他的一些各种原因带来的。今天很高兴能跟你聊一聊这个话题。

陈然:是的,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我们在工作中也经常会感受到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困惑其实是最多的。所以今天很开心能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感受和见解。

李丁:你能先跟大家讲一讲为什么你特别适合来聊这个话题的?

陈然:好的,首先也简单做个自我介绍。我叫陈然,现在在 Tubi 的旧金山总部工作。Tubi 是美国最大的免费流媒体平台之一,它就像免费版 Netflix,我们靠广告赚钱。我们的工程师团队大概 200 个人遍布全球,虽然我们总部在旧金山,但是我们在北京也有办公室,而且其实是一个挺大的办公室,现在大概有接近 100 个人。因为我是相对比较早期加入的团队,帮助北京办公室从非常少的人开始慢慢招到现在近 100 个人。我们也一直帮助不熟悉美国文化的同事能够跟这边更好的合作,给大家提供一些培训。我们也观察到了一些常见的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然后会经常对针对性的对于这种差异给大家做一些分享,帮助大家更好的融入这种工作的状态。所以说这也是今天总结了一些在这里跟大家能够分享。

李丁:挺好的。我忘记是之前读你的一篇知乎上的博客,还是在别的地方看到了。我看到说 Tubi 是一个双总部的公司,这个是真的,还是是我记错了吗 ?

陈然:并不能叫双总部,只是说我们的工程师团队,在北京和旧金山的团队的规模几乎是一样的。所以说我们很多工程师团队在两边基本上是一样数量的同学。所以说感觉上两边很多项目可能是有些项目是北京在主导,有些项目可能是旧金山在主导,所以就这两边一块合作,非常平等合作的状态。

李丁:OK,了解。你刚才提到说你们公司在一个刚好有北京 office,和旧金山的这个这个办公室,两个之间肯定有很多各种方面的交流。然后你体会到的一些这些点大概有哪些?

陈然:先从最简单的语言本身来说起。其实大家入职在北京可能看 Tubi 就是个外企,可能大家有个印象就是,我去外企英语得非常好对吧。所以基本上来到外企的同学总体来讲,英语都是比如过了四级,过了六级,都有一定水平的。对于基本的英语听,听懂是没问题的,表达把自己的一些汉语想的意思直接给变化成英语给表达出来,一般也是没有问题的,对吧。所以说就感觉是我可以进行简单的工作上的沟通,这个是很好的状态。但实际上还远远不够,因为职场的英文有很多特殊的表达,那仅仅是你把中文翻译成汉语是完全不够的。所以其实今天可能和大家分享很多英语中一些特殊的表达。先退一步讲,这种表达这种所谓的,有时候很难分享。是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感受不一样。有些同学说我在这里工作过,我的感觉不一样对吧,这个也很正常对吧,毕竟每个人经历不一样。首先讲英语和汉语的这些不同,它其实并不是说它本质上英语和汉语有什么不一样,并不是这样子。而是说很多时候,我们在英文的沟通和中文的沟通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在中文的职场沟通里面,会非常讲究效率,结果就是我们会非常直白的去表示一些东西。比如说今天你去做什么,明天你做什么,这个东西做的不好,我们应该怎么做。大家会非常更直白的追求效率来表达一些东西。英文的表达它往往不是这样子,很多时候他会希望你能舒适,所以说它的表达往往非常婉转,这个时候对于一个中文直接翻译,想来进行沟通的同学来讲,有时候很难理解对吧。表达也让别人很难理解,背后的根本原因其实并不是说中英文有什么不同,而是说我们这拨人,在国内的一些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像一个大的过滤器一样,它过滤掉了很多跟我们背景不一样的人,让我们接触的都是我们类似背景的人。我们都可能受过一些高等教育,都非常渴望把这一件事做好之类,自然而然的我们说话就变成了一个以追求效率为先的一种说话方式。但是在美国这种工作环境会非常的不一样,因为人和人的背景,受过的教育,对于职业生涯的选择,对于工作的态度都非常不一样。这个时候他们这种沟通技巧就变得格外的重要,因为每个人对于你的话的理解和你的期望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家就默认的或者根据历史的这种不断的磨合产生了一种常见的沟通的方式。那就像一种润滑油,像一种文化一样能够把不同的人组装在一起,一起向前去兼容一个思想也不同,背景也不同,任务也不同,各个方面都不同的一种团队,来一起往前进。所以说这个是这种两种沟通的很本质的不一样,所以说有时候你如果拿中文讲,你也能讲出这种英文的调式出来。这也是很常见的,本质目的就是说你是注重效率,还是注重这种人的感觉,是这种舒适对吧,所以它就会很不一样。

李丁:我有两个 comments 想问你一下的,一个是你提到说美国这边可能很多背景都不一样,文化背景,教育背景都不一样。所以导致了它可能沟通起来,追求的第一方面并不是效率,而是让人更舒服这样子的。然后国内可能大家背景比较单一化,都是一样的教育一样的这样出来的,你觉得这个是会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发展,或者说社会的发展会改变吗?还是说目前还是这两条路,还是不太会 converge 的。

陈然:我觉得还是会改变,就某种程度上。当然这个可能跟职业本身也有关系,比如说当你去观察在国内那些需要跟不同的人打交道,比如说销售,汽车的销售,房地产的销售,你会发现那些好的销售的人,他们说话的方式跟英文里面说话方式也很相似。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让你感到舒服,所以只要你是这种需要跟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的人,慢慢的演化出来,他说话的这种方式都会变得很相似。

李丁:了解,后你刚才另外一个我想问的就是说,你说在中文职场里面会讲究效率,可是我感觉用的这个叫做定语,就形容词特别准确,是在中文职场。因为在我们学的比如说以前的学的这种古文,文言文里面,其实在传统的这种汉语里面,它其实也是很婉转的。

陈然:是的。

李丁:Beating around the bush,反正把所有东西都讲一遍,就不讲里面的说。然后这跟你说的中文职场刚好是相反的,你觉得这个是为什么呢?

陈然:我觉得我还是比较觉得,这是类似一种过滤器的这种状态,换句话说其实在美国的职场里面,如果你周围的人非常熟,比如说你跟你的团队的老大,你的工程师的团队很小,比如三五个人相互都非常信任,可能说话也非常直白,就不会有那种婉转的那种状态。比如说我要否定你的东西,我还要考虑你的感觉,他可能不会这样子,直接就说我觉得你这个东西做的不行,或者说什么,我觉得这也是一个这种信任程度,或者大家背景的这种相似性的一种状态。

李丁:了解,那挺好的,你接着讲,我刚才两个问题问完了。

陈然:既然说到英文,反正我们有几类英文的常见的情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先讲其实大家,我觉得最容易入坑的一个句,就是否定句。到底该怎么说,在中文中大家可能会很容易的去说,比如说我觉得不行,我觉得这个方案不好,或者说我觉得这个东西不怎么样。大家很容易的就是说,我直接把这个词换成英文,就是 I disagree with you,一张口就是 I disagree with you。在英文里面几乎是很少使用这种直接的否定句,几乎你见不到 I disagree 这种状态,因为他比较在乎人的感受。当你说一个东西,你直接就听到别人说否定你的时候,你可能会感觉,我觉得很不舒服,他很不喜欢这种状态,所以说他会有一种另外一个说法。很多同学没有意识到这些,刚入职 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一上来我 disagree 这个,我 disagree 那个,在别人同学看来就是,这来一个老哥是个火药桶,来怼天怼地那种感觉,是不是看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那种感觉。其实这个人的初衷可能只是我只是就事论事,这就是英文和中文那种表达不太一样的一个状态。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委婉、顾及感受的这样表达自己。我不同意,有一个很经典的说法,叫做三明治沟通法,其实在中文里面,也经常出现,它跟三明治一样,把负向的东西藏在两个正向的东西之间,就正向负向正向。其实我们中文中也有经常这种表达,就是说比如说你向别人表白,别人拒绝,说你是一个好人,但是我们不合适,你一定会找到更好的。当你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其实你是知道的,这句话的重点不是说我是个好人,我好开心,也不是说真是一个良好的祝愿,我一定会找到更好。你知道这句话的重点就是想告诉你,我们不合适,整个这句话就是为了铺垫负向的信息。所以说在英文中也会这样的表达,当他试图去表达一个负向的信息的时候,这个东西越负向,他可能会把这个句子拉得越长,然后把负向的信息藏起来。比如说你发表了一个观点,这个人有个不同的观点,他会怎么说。他可能开始会先说正向的话,I really like the point,overall it looks really good to me。However I have one small concern which is xyz,other than that I think everything looks perfect。所以你一听这就是他其实就是说他就想说,我们不合适,他就想告诉你我的 concern 是这个东西,而且其实是很大的。但是如果你不仔细听,你没有听过英文的这种表达,你会想他在说我的东西 perfect,他非常喜欢我的我的观点。但是其实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他想告诉你他不同意,他有 concern 你需要直面这个问题来回答他。这就是英文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表达负向的一种方式。

李丁:你刚才说负向,我有一个问题就是,也最近反正我也看各种书,包括网上一个很常见的建议,就是说你应该学会说 No 吗?不是团队给你什么任务,你都要开心的说 Yes 全给我,而是说有时候任务可能真的不合适,你就要说 No。这种情况下怎么运用你的三明治沟通法去跟你的老板说 No,I don't want to do this。

陈然:是这样,就是说一样的,首先就是一上来记得要夸,就是 I think that's really a good idea,I really want to work on that,然后你先把这个项目夸一版,到 however,my current priority is full。然后你要告诉他,我现在正在做 ABCD,now if you want to work on this,I can work with my manager to update my priority。就是说要告诉他,这个事情 priority 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能够决定的,是要跟我的 manager 一块儿决定的。然后就是说 I can put  this on my  priority list,I'm going to work with my manager to figure out how to work on it next。I'll keep you updated。这个时候你就告诉他说 ok,我会有 priority,我会在这样一个事情。基本上如果说他是懂英文的这套那个的话,他就能明白,凡是没有说我立刻要做的事情,都是我不一定会做的事情。既然在 priority list,咱什么时候做那就说不就说不定了。所以这个时候他就会明白, ok 这个事情可能你就看情况,他为了以后让你做,他可能就会换个问题问你,你这个 priority 现在到什么程度了,能不能更高一些之类的。你就会继续跟他说 ok,我会跟我的 manager 一块 figure out priority。他就心领神会。

李丁:对,所以说在刚才你的这个例子里面的话,其实最关键的那句话,就是 My current priority is full,这个是关键的,之前之后其实都是铺垫的而已,是这样子的,可以挺好的学到了。

陈然:继续说负向的词汇就是英文中就很有意思,它为了让人感觉好,它其实非常少用负向词汇的。你可以想一想,你在职场英文中,你几乎听不到大家去用一个负向的词汇。然后他也不喜欢去表达一个负向的情绪,就会导致一个问题就是说当你,当我们在中文中去试图去表达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时候,在英文的理解里面就变成了,你是不是在抱怨这种状态。比如说你可能想跟你的老板说 ok,my work is very difficult。你会去观察别人,很多人会说 my work is really challenging,他很少会去说一个负向 difficult,他会找一个正向的词把它替代。他如果为了表达 it's really difficult,他可能会补上说,比如说 ETA is two weeks or is four weeks。它会告诉你这件事做完要很长,It's beyond our schedule。他会用一个客观的东西来说这件事要做很长,而不是试图说这件事很难。所以说他就会找一种不同的方向去描述这个事儿。如果说一个人老是说 the work is really hard,is really difficult,在他看来可能是说我只是客观描述,但是在别人看来,因为这个不是一个常见的表达,别人客户会觉得你是不是在抱怨,你是不是没有能力做这件事情,你是不是不喜欢这件事情。在别人听起来,可能跟你当初的期望理解就不一样。同样还有一些同学,喜欢说 My English is poor,我的英语很糟糕,在别人看就很奇怪,就是说为什么你要这么没有自信,自怨自艾那种感觉就是。转换的说法,比如说就是说 ok have space to improve,就是说很少人说自己哪里不够好,而往往都会转一个方向说,我可以在哪里提高。

李丁:你提到这个,其实就是 native speaker 比较少用负向词汇。其实大家如果在这边,比如说跟房产经纪人沟通的时候,房产经纪人,他们房子要降价了,他们一般不会说有的人会说,但是有的比较狡猾的,其实会说 price improvement,而不会说 price reduction,因为 reduction 显得这个房子好像是不够好必须降价。他会说 price improvement,其实他一直站在买家的角度说,你看这个价格其实是提升了的,这也是一个这种比较小的生活中的例子。然后对应的就是因为它不常用负向语气,那他一旦用了,其实就是语气很重的一个事情。比如说老板突然说 It's really bad to do something,比如说 to release a  feature without notify the team,please don't do that next time。那如果说你不懂不理解的话,中文直译过来这么做不好,但是其实在英文里面,就有点那种拍桌子那种感觉,你绝对不能这么做,再做就滚蛋那种感觉。其实很多人就没有意识到这种负向语气,其实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状态,因为他们不用对吧,一用那就是真的的很严重的状态,所以就要多想一想,一旦看到这种状态。

李丁:我感觉这个的确在我日常的工作中,比如说有时候特别是带 intern 的时候也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可能我在本科之后,很多这种职业的沟通都是用英文的,所以说我可能会习惯性的去用英文把它翻译成中文讲。特别是比如说,跟说汉语的 intern 来沟通的话,就会把它翻译成,就把这种很礼貌的话翻译成中文,然后这样子他有时候有的就不是每一个 intern 他都会 get 到,他有的 intern 他可能他也是一种习惯,英文沟通就能理解到背后的这个语义,但有的他就觉得你用三明治的这种说法,或者说你用的这种比较委婉的说法,他就觉得那一切都很好,我就接着做,我这个错误的道路越走越远。所以这也是一个大家在工作中可以多想一下的,到底别人说的这话,不管它是中文还是英文,他说这个话背后的用意是什么,可以多想一下。如果又很有疑问的时候,最好 follow up 问一下,你可以问比如说,你三明治中间夹的那个东西,Do you really mean this,如果你不说了就问,反正如果说别人不是的,真的 It doesn't really matter,It’s just a minor thing,或者别人说 yes,That's the important you really get it,对吧,那就行了。

陈然:对,否定句是比较有意思,因为比较容易让人误解,所以是大家可能要关注的。然后下一个这种祈使句,希望你干什么。在中文里面大家会很喜欢说你去把什么做一下,你去今天把那个文件写了,今天把那个函数给实现了,你今天做个。在英文里面,他就又委婉起来了,他就会开始把一个东西变成一个很长的句子,比如变成一个疑问句,比如说 If you have time today,can you please take a look at how to implement the function,如果你有时间的话,你能不能去看一下怎么做这个东西。这个也是我们 CTO 会给人那么说的事情,如果你不懂的话,你感觉这好像是个疑问句,是不是,说我没我要是没有时间我就可以不做,可能有人就会这么细节。但是其实它就对应的中文就是一个祈使句,你去把什么东西做了,尽量的就是要去做,你要是不能做你就得立刻说 no,或者说我们来 align priority。所以说很多人就觉得这是一个疑问句,它不是一个疑问句,它其实就等价于中文一个祈使句。同样的时候,如果别人希望你帮一个忙,他可能也会套一个非常大的句子,比如说 it would be really great If you could help me to do something。很少有说你来帮我看个东西,他会套一个非常长的句子。所以说这也是一个更加委婉更加礼貌的一种说法,像你说的这个,就 can you please do something。这其实就是一个祈使句,只不过它叫什么,就为了让听的人舒服一点,会把它包装起来,我们是有真实的案例。我们的 CTO 原来刚开始跟国内的同事做说东西的时候,就说这种很复杂的句子,就是 if you have time can you please do something。那个同学就会真的觉得说这是个疑问句,他可能会告诉 no I don't have time,那我们的老板就非常的困惑,你是什么意思呢?是为什么你要这么回答,所以你要理解,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疑问句。其实有个有意思点,后来我们大老板就是 CTO 他慢慢理解了中文,中国人普遍对英文的理解,他反而就会根据不同的人直接说不同的说法了。跟很多人就说 You go do  something,你去做什么东西,直接用 Chinglish 的说法让大家去做什么东西。有时候,大家好理解,所以这也很有意思。然后再说到褒义词也很有意思,我管它叫做褒义词的通货膨胀。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变成正向的了,负向消失了,你为了表达一个正向的东西,你就得更夸张的去表达。比如说你说一个东西 good great interesting,它本身是一个褒义词,但是因为通货膨胀了,所以它变成了一个中性词了。他只是表示听到了,他只是表示没有意见,真正的褒义就是要做一些叠加的多个褒义词。比如说 that's really amazing,that's excellent,that's perfect,甚至一堆副词来叠加。所以这就导致个问题,就是很多同学中国同学,他不擅长用这种夸张方式来表示,别人说了一个东西,他就说 good,在他看来是说我确实称赞了,在别人看来就是这个人怎么这么冷漠,是不是不喜欢我讲的东西。你要理解,就是他这文化里面,已经通胀的非常厉害了,所以你也可以,大家也要多学习这种更夸张一点的一种表达方式,让别人意识到你其实是很喜欢他说的东西的。

李丁:我想补充一点,特别是关于 interesting 这个词,也是有很多层这种比较微妙的含义在里面。它很多情况下可以是一个这种,像你说的比较中性的褒义,但也有很多情况是那种我想 move on to the next topic,我觉得这个 topic,就是 interesting,就是感觉那种,我听到了但我并没有真的去表扬他,甚至有点点 negative,就感觉其实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这种感觉。所以很多时候得结合语境,看对方的语气什么的,这是这可能在现在 video conference,我们现在天天都是用 Zoom,这种 video conference,可能比较对我们这种 non native speaker 可能更加难一点点的,但是我感觉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陈然:是的,我的感悟是,其实在很多开会,特别跨团队开这种会的时候,如果你了解他们在说什么,你会觉得他们在打架,在打仗,上面针锋相对,你来我往,相互指责,相互甩锅。但是如果你不懂的话,你就感觉他们今天开了一个这个好 nice 的会,大家都心平气和,说的话都很正向感觉好像也没什么事。所以我有时候下面会给我们国内的同事会聊一下这个事情,说你有没有听出来今天其实他们好几个组在打仗,说的话还挺严重的。然后跟大家解释一下,什么人是什么意思,在国内的很多同学就那种感觉,完全没有意识到,感觉大家都开开心心的一起把会开完了,就是一个很成功的喜庆的大会。所以就这种语言的不同,我想今天能给想大家跟大家分享的一些关于语言上的我一些观察。后面可以再讲讲文化上的一些观察。我们讲下去之前李丁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李丁:这边其实移民越来越多,有中国移民,有其他世界各地的移民什么的。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要追求没有口音,或者我感觉口音这个事情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就是 it is who you are,这是 identity 的一部分,你得学会去跟它共存,然后相反的是在具有自己口音的情况下,首先怎么把别人的话听懂。但是今天我感觉陈然你刚才讲了很多事情,首先得把对方讲的话的那些微妙的意思全都听懂了,之后你再用类似的语言把它传达回去。这个传达过程中你有口音你有结巴这些都没有问题,但你只要把这个基本结构,基本架构掌握好了的话,其实同事会特别喜欢跟你沟通。就我感觉我见过的很多不认识 Phd 的学生,在开学术会议的时候也好,还是在工作中的这种同事也好,一般沟通最顺畅的往往并不一定是英语最溜的外国人,而是像刚才说的把这种各种微妙信息都掌握的那种外国人。

陈然:我非常同意,我有跟你类似的观察。因为大家都来自不同的国家,来自不同的地区,就是口音其实千变万化,所以很多人其实都不一定完全相互听得懂。彼此在口音上面,但是这个其实不重要,关键的还是说,这种表达的方式,以及理解对方真正的意图,往往是沟通的关键。所以一定要去熟悉他们常见的一些表达的方式,并且会用他们常见表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让人来相互理解,这个是最重要的。

李丁:语言这方面聊到这里,接下来我看你也有一些关于文化方面差异的这看法。

陈然:对是的,中美反正因为职场发展的很不一样,美国的职场他成熟的职场年时间更长,所以他也会开发出一些自己的一些范式也好,国内的同学肯定来了也不一定会习惯。其实比较著名的,我们举个例子就是,像 Netflix 他自己写出来的,它叫所谓的一个成年人,就是假设你是一个成年人,为自己所有的行为负责这样一种文化。我觉得这个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一种文化,当然每个公司肯定都会不一样,这个是一定的。我们举一个例子,它可能是一个更常见的常态,这个潜台词就是说你是一个成年人,我会假设你所有的行为都是你主动的选择你,并且是已知结果的。如果你不知道你一定会问我,你不问就说明你知道,所以我一定会尊重你的选择,这个选择你的他在老板看来,你的这种选择就会有很多种不同的选择,他也会尊重你,是想躺平,你是不想干,你是想离开,你是想什么,他都会去尊重你,而不一定试图去改变你。对应的就是中国的很多同学会觉得说,ok,我是来这里工作的,老板有什么东西一定会告诉我,要我做什么一定会告诉我,我就听老板的就行了,我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努力做好,老板一切都看在眼里,我一切都是没问题的。这就是有一个不 align 的一个状况,就是两边对于工作的理解不一样。举一个最常见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很多同学最喜欢问的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我美国的老板啥都不跟我说,就是明明他对我的工作,对我的能力,对我的 presentation,对我的项目,对我的做的事情都是有可以改进的建议的,他明明都知道,但是他为什么从来不主动告诉我。这就是很有意思一点,就是因为在老板看来,你一直在工作,你也从来没问过我,我觉得你如果不知道你肯定会问我的。你既然不问我,你可能就是不在乎不想改进,我当然要尊重你了,我要尊重你躺平的自由,我要尊重你不问的自由,你不一定想把工作做好,并不是每个人都想把工作做得最好。我当然得尊重你这样一个自由,如果你想问我你想变得更好,你肯定会来问我的。所以这种情况下,会导致这有一个这种 mismatch,这种不是很好的状态,所以这个是一个最常见一个问题。

李丁:我观察到的,然后我可能想说就是,一方面像你说的是老板肯定想尊重作为员工的一个选择,但同时也有一个另外一个可能也比较大的一个比重的因素。老板他的确也挺忙的,最 care 你自己的人肯定是你自己了。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所以说你老板他可能只有比如他有 n 个 reports,他可能只能花 n 分之 1 的时间在你身上,他可能看不见你对职业的期望,他看不见你对未来有多少的这种愿景,所以说如果你不主动跟他说,你有什么样想法,他就很难去帮你去想。这其实跟你说的选择应该是 complement,多方因素导致的一个结果。

陈然:是的,我很同意。因为某种程度上在老板看来,他也是时间有限,他也不是一个无限时间的。他并不有一个期望是说他要去帮助每一个人,他也做不到。所以在他看来,谁比较在乎自己的,谁需要帮助,我去帮助那个人。你不来问我,你好像过得还可以,你就对吧,过的还可以去工作就行了。我把我的精力花在更重要更值得,更需要我帮助一些事情上面。我觉得在这种 mismatch 的情况下,其实最常见的一种,一个问题也好,就是说关于该如何升职。国内的同学往往有一种常见的感觉,就是我的升职,我的加薪是一种奖励。就是说只要我埋头苦干,只要我把我现在做的东西都做好,老板就会看到就会给我升职加薪,他会给我一个奖励。其实这个是不对的,因为升职是一个职业的一个 level up,它不是一种奖励,它需要的是你展示你拥有下一个级别的能力,需要的是你能够完成下一个级别的这种技术要求也好,还是跨团队的沟通也好,或者说这种你的汇报线都对你印象非常深刻也好,它是有明确要求的。所以说就跟比如说一个大学的考试需要你会微积分,假如说你不是说你把平面几何做得再好,你就能进入大学的,并不是这个是没有关系,要求他的升职明确要求是客观存在在那里的。所以不是埋头苦干就会带来升职加薪,这个是两个回事。真正第一步要明确的跟你老板聊,我希望升职,我希望涨工资,这件事情在很多国内同学看来是一个非常奇怪,难以想象的要求。就感觉好像多要些钱或者要升职,是一个不好的事情一样,是一个功利的事情一样。但是在这边看完全不是,这个是你对自己职业规划有明确计划的一种表现,是一件非常值得鼓励的事情。老板会非常开心的看到你对自己是有要求的,你自己期望是往上一级别进发的,所以你去跟老板聊说我希望未来 2~3 年,从一个普通工程师变成一个资深工程师,我该如何做。跟老板一块讨论并建立一个明确的计划,把这个计划分解成若干个 action plan 一步步的执行,并且定期的去找他要反馈。这个是老板非常希望看到一个状态,而不是仅仅埋头苦干,这个是一个需要你跟老板反复沟通,一块建立的一个共识。

李丁:你能展开多一点讲,刚才我听到好像一句说是,升职是一种职业的前进,而不仅仅是一种奖励,这个能讲的多一点,因为我感觉这个应该也是很多听众,很多 junior 的员工在这里困惑的一点。

陈然:我觉得应该是,你可以理解他职业就是一个阶梯,比如说大家在 Google 有工程师 34567,很多人觉得我只要努力工作,我就能自然而然的升到 34567,这个是不是这样子的。你可以理解为每一个阶梯,它都有明确的在这个级别上你应该能做成的事情。比如说一个刚入职的工程师,他可能能做成的事情是说,给一个非常简单的系统里的 feature,你能把它实现好,你就可以是一个合格的 entry  level 的工程师对吧。对于一个资深的工程师,你可能是不再是一个完成一个 feature 了,而是一个大的 project,你才能够 qualify 满足一个资深工程师的要求。同时因为你要做一个大的项目,所以你也需要有一些能力,跟其他的组进行跨团队的沟通也好,还有对你的项目进行管理,跟可能很多人一块管理,把它拆分成小的 milestone,一步步完成,并且不断的测试也好,这个都是要求你掌握的一个能力。所以说你为了升职,除了你的工作,就是你的工作本身,除了完成日常任务之外,你的工作的另外一个目的其实展示你的能力,工作不仅是完成任务,也是为了展示能力,你要在工作中展示你已经拥有了下一个级别的这样一种能力。所以你要去主动的去选择你的你要完成的项目,而且要去选择更适合你去晋升的一种项目。这个是一个更明确更好的状态,项目你只有在主动选择的过程中,你才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一种项目。如果你不主动选择的话,很多时候就别人一直给你派,其实派的都是 entry level 的项目,你永远都没有办法展示你拥有做一个 senior 工程师的项目的一种能力,你几乎就永远不会被提拔。所以说一定要主动的去跟老板沟通,告诉他我想升职,他才会知道说 ok,我需要找一些更合适,更合适你的项目,能够展示你能力的项目,帮助你一步步的到达能力。

李丁:这个应该对很多听众很有帮助。

陈然:是这样子的,是这样子的。对那与之而来的就是另外一个事情就是 1on1,很多同学不知道 1on1 要聊什么,就觉得这个东西好像不重要。而且因为自己不去主动去掌握要聊什么感觉,老板好像非常忙,1on1 也就问我项目进度就就过了。感觉好像一周两周 1on1 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任意的 30 分钟,一下就过去了。但是其实对你的工作而言,特别是如果你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你想晋升你想其他也好,1on1 是你一周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因为他是跟你老板确保双方明确,就是彼此知道彼此在干什么。在 1on1 这个里面可以聊东西其实非常的多,你应该主动的去掌握你这块时间,并且合理的规划好,比如说你可以去花一些时间去讲你的项目有多难,真正难点是什么。其实你老板可能并不知道,他只知道这个项目在进行,可能并不知道你这东西其实你做的东西有多难,有做的有多好。你可以去跟他聊,你最近项目的 priority,问他需不需要一些调整,让他知道不同的项目之间需要怎么样来 coordinate。你也可以跟他分享你对于职业的感悟,希望他多给你一些建议,或者你也可以分享,你对于组里的现在一些项目的看法,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更好的去帮助组里其他的人。或者说你也可以去问老板,他最近在头疼什么来让问他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助老板,对吧。让他觉得 ok 我是在乎你的,我想帮助你,组里因为有我而使得你的生活更加轻松了。这个时候就是一个老板看起来非常好的状态,他会觉得有了你之后,你的东西我都知道,然后你的项目进展很顺利,并且因为你的存在整个团队变得更好。他一定会希望会非常喜欢这样的同学在团队中。

李丁:1on1 这是个非常深奥的一个话题,反正我之前也是读了很多好几本书,就是讲这个东西是知道,因为的确每个人进入职场的第一个 1on1,感觉其实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读博的时候,跟 PhD 导师的 1on1 的这种形式,其实就跟现在的职业当中是非常不一样的。可能我就得花当我真正踏入职场的时候,我就得花很长一段时间来,把我的 mindset 给转变一下。然后现在可能入职了几年之后,慢慢开始准备好了,但是我觉得可以有更多提升的空间了。这其实跟你刚才说的点很多很像,要沟通很多职业,项目,然后 managing up 这些方面的话题都可以聊。

陈然:是的,managing up 是一个非常好的词,这个是中文叫向上管理。但这个是很多国内的同学是没有想过这个词的,就觉得我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但是其实这个是远远不够的。Managing up 是一个很好的关键词,你对着这个关键词去搜索,你可以去找到很多书也好,还是文章也好,可以帮助你可能可以打开一个新的大门,让你提升自己在职场上面。

李丁:最后的话我看今天我们的话题差不多快聊完了,但最后感觉可以,刚才我们在录制之前,陈然你也聊到了,关于上一期我们聊到关于标准化招聘 LeetCode 方面的话题,你有什么想要补充,或者说来接着探讨,简单探讨一下的。

陈然:是的,上一个(53 期)嘉宾聊的挺有意思的,我也推荐每个同学都去看一看,里面聊到了很多大公司的招聘,都会喜欢用 LeetCode,然后嘉宾就会觉得 LeetCode 其实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招聘的一种方式。首先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其实在我们 Tubi 招聘过程中,我们会跟我们的候选人说我们没有 LeetCode style question,因为我们也不喜欢,我们会用更多 hands-on project 来去衡量。但是实际上我们今天能够这么做,是因为我们是一个非常小的公司,我们会非常信任我们每一个面试官,他们可能问题不一样,他们也有类似的评判候选人的一种标准。但是如果有一天,Tubi 变成了要开始要去招 100 个人 1000 个人,这个时候标准化的题目可能是一个不得不做的选择。因为当你要开始招这么多人的时候,你很难确保每个面试官对于不同的问题能有类似的评判效果。一旦不同的面试官对开始有自己认为合理的题,然后每个面试官录取人的标准都不一样的时候,对公司而言是一个非常混乱的状态。其实这个是很不好的,公司一定会开始去寻找标准化的一种面试题,这种题目慢慢可能就变成了 LeetCode style question。所以有些时候 scalability 是一个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当一个东西从小 scale 到大了之后,你不得去做一个选择。Lead coal style question 可能就是当 scalability 变大的时候,你不得不去做的一个选择,这就是所有标准化考试都会存在的原因之一,不管是高考还是美国的 GRE,托福雅思,我们都不得不去做一个非常标准化的考试,来让广大考生,广大被面试的人能够有一个统一的被衡量的标准。

李丁:是的,这也是在上一次上一期节目里面聊到,就是说这是从 Google 这种类型的大公司开始普及,然后慢慢遍及到全部公司的。他也不会说从一个小 startup 发明,这也不太 make sense。所以刚刚你说的 Tubi 或者说上一期 Jiaming 的小 startup,是不需要招 1000 个人的暂时,所以说这个问题只会出现在大公司里面。探讨这个环节不错,我感觉之后可以考虑每一个来的嘉宾我都可以问他们对于之前任何一期节目他们有什么看法。可以聊一个小点,这样子可以跟之前的节目进行一个这种互动还挺好的,最后结束前你还有什么最后想说的吗?

陈然:我在知乎上也有一个账号,就叫做陈然,耳东陈,自然的然,欢迎大家去在上面关注我。

李丁:好的,谢谢陈然今天来这里跟大家分享中美公司之间的沟通差异。我们下期再见,拜拜。

陈然:谢谢李丁,再见。